中医穴位敷药外治是中医药几千年来同疾病作斗争,保障健康而总结出来的独特疗法。三伏天是自然界阳气和人体内在阳气最盛之时,人体汗孔开张,药物容易经穴位吸收,达到最佳治疗效果,三九是自然界最寒冷之时,自然界阳气消退,阴寒达到最盛,人体阳气闭藏于内,易于感受外寒,诱发咳、喘、哮、关节疼痛等发作,因此,三九贴治,以外阳扶助内阳,增强人体抗病能力,同时对三伏贴有增效作用。
经过我科室多年临床研究发现,人体穴位在入冬或入夏时处于相对静谧状态------穴位处物质和能量与外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处于相对缓慢状态,穴位的自我保护功能和屏蔽特性在三九或三伏贴敷时影响了药物经穴位吸收,降低了疗效。因此,科室根据北方地域特点和居民体质特点,发明了夏至、冬至来临时经络开穴疗法,在特定节气采用助阳通经药物经穴位给药激活穴位、疏通经络,之后按节气再进行穴位药物贴敷,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穴位敷贴疗法历史悠久,在我科已应用多年,它具有作用持久,安全无毒副作用的特点,配合开穴疗法,通过激发经气,疏通经络,平衡阴阳,调理气血,促使脏腑功能恢复。现代研究发现可以调节植物神经功能,激发和调节免疫功能,从而增强抗病能力。
适应病症:中医辨证以元气不足,阳虚、气虚为主,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的患者。具体病种:
1、咳喘类疾病: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鼻炎,咽炎。
2、疼痛类疾病:风湿、类风湿病,关节炎,颈椎病、腰腿痛、肩周炎。
3、胃肠道疾病: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腹泻、消化不良。
4、妇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慢性盆腔炎、附件炎。
5、亚健康人群:易感冒、睡眠障碍、易疲劳、精神状态差等各类免疫力低下人群
禁忌症:支气管扩张,活动性肺结核咳血患者禁用,孕妇禁用,严重瘢痕体质者,皮肤严重过敏者慎用。
伏贴注意事项
1、伏贴膏贴敷时间成人不超过4小时,儿童,少年及体质敏感者应酌情减少时间(具体时间)。
年龄 | 3-6岁 | 6-8岁 | 8-14岁 | 14岁以上成人 |
时间 | 0.5-1小时 | 1-1.5小时 | 1.5-2小时 | 2-4小时 |
2、如果患者属体质敏感者,或既往用药曾出现起疱等反应,应缩短贴药时间至2小时左右(成人),或在有感觉后及时取下药物。
3、贴敷药物期间,应减少运动,避免出汗,尽量避免电扇,空调直吹,以利于药物吸收。
4、贴敷药物期间,应当注意着装,尽量穿深色衣物,防止药膏污损衣物。
5、贴敷药物期间,患者应尽量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等有可能减弱药效的食物;也应尽量避免烟酒,海味及辛辣刺激,牛羊肉等食物,以免出现发疱现象。
6、在取下伏贴膏后,可用清水冲洗局部。不要搓,抓,挠背部,也不要使用洗浴用品及涂抹其他止痒药品,防止对局部皮肤的进一步刺激。
7、如果局部皮肤起疱,如针尖—小米大小,属药物敷贴后的正常反应,患者仅需保持背部干燥即可,或局部涂抹紫药水,防止渗出;
8、如果水疱较大或有少量渗出,可用消毒过的针刺破水疱,有消毒棉球吸干水疱中的渗出液,再用紫药水涂抹局部。
9、如果水疱体积巨大,或水疱中有脓性分泌物,或出现皮肤破溃,露出皮下组织,出血等现象,应到专业医院寻求治疗。
年份 | 夏至日(开穴日) | 小暑(开穴日) | 初伏首日 | 中伏首日 | 立秋日 | 末伏首日 |
2011年 | 6月22日 | 7月7日 | 7月14日 | 7月24日 | 8月8日 | 8月13日 |
2012年 | 6月21日 | 7月7日 | 7月18日 | 7月28日 | 8月7日 | 8月18日 |
2013年 | 6月21日 | 7月7日 | 7月13日 | 7月23 | 8月7日 | 8月12日 |
2014年 | 6月21日 | 7月7日 | 7月18日 | 7月28日 | 8月7日 | 8月17日 |
2011-2014年夏季天灸时间表
2011-2014年冬季天灸时间表
年份 | 大雪(开穴日) | 冬至(一九首日) | 二九首日 | 三九首日 | 四九首日 |
2011年 | 12月7日 | 12月22日 | 12月31日 | 1月9日 | 1月18日 |
2012年 | 12月7日 | 12月21日 | 12月30日 | 1月8日 | 1月17日 |
2013年 | 12月7日 | 12月22日 | 12月31日 | 1月9日 | 1月18日 |
2014年 | 12月7日 | 12月22日 | 12月30日 | 1月9日 | 1月18日 |